以整个合肥市的行政空间作为承载区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安徽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安徽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作为目前唯一未列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名单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它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姝文告诉澎湃新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未来发展走向将对安徽的整体发展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今年安徽省两会上,她带来了《关于高水平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崛起》的提案。
“目前安徽省科技创新外向性较低,尤其是在吸引国际科技资源方面表现尚不突出。”在王姝文看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科技创新外向性不足导致全球科技资源流动受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全球科技资源的引进、利用与配置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安徽应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特别是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增强国际化的科技资源引进和合作能力。同时还要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吸引全球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端人才,推动国际科技资源的快速集聚与流动。”王姝文认为,通过国际化的科研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能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全球化应用水平,增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国际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多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多个科技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王姝文也注意到,其现有的创新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和系统性不足,从而导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她认为,这种“创新孤岛”现象,限制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整合科技资源、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合力的能力。
王姝文建议,要积极构建支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政策体系。通过更具前瞻性和灵活性的政策措施,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同时还应当通过引入国际经验,优化政策执行力,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提升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力度。
她呼吁,为了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经济效益,安徽省应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通过加强国家级创新孵化器的建设,推动更多高技术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应用。同时要紧抓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有效结合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着力突破无形资产抵质押的瓶颈,鼓励银行、保险、信托、担保和投资基金等互联互通,探索各方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合作路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