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江苏省江阴市统计局发布消息:202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26.13亿元。

继昆山之后,江苏迎来了第二座5000亿县级市,同时江阴也成为全国第二个GDP超过5000亿元的县级市。纵览全国百强县,江苏独占1/4,这些强县如众星拱月般成就了“苏大强”。

5126.13亿GDP的经济体量,可以超过全国60%以上的地级市,超过兰州、海口、呼和浩特等多个省会城市,几乎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总量相当。

毗邻上海的昆山得益于地域优势,珠玉在前,而面积只有987平方公里的县级市——江阴,进阶5000亿背后,到底靠的是什么?“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给江阴带来怎样的蓄能?

江阴大桥。江阴市委宣传部供图

民营经济支撑有力

江阴,北枕长江,南近太湖,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交通便捷,历来为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

同为GDP过5000亿的县级市,从发展路径上看,江阴与昆山不同。昆山强在外资,江阴民营经济则更发达。江阴能有今天的经济规模和民富水平,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以来,江阴抢抓大办乡镇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抢滩资本市场等三个时间段的重大机遇,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呈现“778899”特征,即民营经济贡献了江阴70%以上的GDP和税收、80%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值、90%以上的企业数和就业数。2021年,江阴跻身我国首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经验推广的城市,是8个城市中唯一的县级市。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阴用三十多年时间,实现了GDP从百亿到五千亿的跨越式突破。

1993年,江阴GDP突破百亿元,2007年突破千亿元,2010年突破2000亿元,2016年突破3000亿元,2019年突破4000亿元。2023年,江阴GDP达到4960.51亿元,距离5000亿仅一步之遥。

这座面积不到一千平方公里的县级市,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江阴全市常住人口为178.51万人,创造了5000亿元GDP,换算下来,江阴人均GDP已达28万元,居全国前列。

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江阴的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目前规模最大的10家企业中,有9家是本土企业。同时,江阴本土诞生了62家上市公司,行业遍布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奠定了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的领先地位。2024年当地完成规上工业产值超7500亿元。

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强悍,这里的人们不出县城,就能获得较为充足的就业机会。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江阴常住人口增加了18.4万人。过去三年是中国人口的转折点,2023年江阴常住人口规模相较于2020年,依旧逆势增加了0.56万人。

去年9月,江阴市委专题研究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高度肯定民营经济对江阴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民营经济强,江阴经济才能强,民营经济活力旺盛,江阴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很多人或许不知的是,近年来,江阴民营经济迸发新活力的同时,在吸引外资方面也同样引人注目。据江阴市政协副主席、市商务局局长时平透露,2024年,江阴实际到位外资金额20.2亿美元,占全省比例超10%,再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江阴累计注册外资企业3547家,实际使用外资超190亿美元。2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江阴设立了52家外资企业。”

“民营经济是江阴的根基,江阴在稳住民营经济基本盘、做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持续释放吸引外资的强磁场。”江阴市发改委副主任许瑞刚说。

江阴城市风光。江阴市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转型昂扬奋进

产业强则经济强。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在江阴整个制造业中,贡献度最大的当属遍布当地的各类民营企业。

因工业起步早,江阴也曾率先遭遇过发展瓶颈。2021年之前,江阴9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各类园区200余个,布局散、隐患多、效益低。“低效益企业过度占用了土地资源,使得土地开发强度已逼近承载极限,一方面影响城市宜居度,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工改势在必行。”许瑞刚感慨道。

2021年,江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推动全域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以下简称“工改”),规划工业园区“20+10”整体布局,即20个重点产业园区、10个特色产业园区,明确以“345”现代产业集群为导向。

四年来,“南征”征出了新局面,霞客湾科学城、绮山湖科创谷全面起势;“北战”战出了新面貌,“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城市T台靓丽呈现;“东西互搏”搏出了新空间,工改累计腾退土地3.66万亩,形成产业用地1.44万亩。 

“2024年全年预计腾退可用地块、盘活存量用地、整治低效用地6611亩。”江阴市科技局局长、市工改办专职副主任李奕告诉人民网,去年江阴“工改”入选了江苏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是唯一入选的县级市。

从长远来看,资源要素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如何向存量要空间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随着工改的推进,一批高效益科创载体正在加速建设,以霞客湾科学城领衔,绮山湖科创谷、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共同构成江阴的“科创T台”。

霞客湾科学城创智园。人民网 俞杨摄

江苏通用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半导体隐形切割领域的企业,几年前,公司董事长陶为银经过深思熟虑,将企业最终落户在霞客湾科学城创智园。“3号楼一二层,已经满足不了我们公司的生产需求。”陶为银手握的订单已排到了三年后,目前正准备扩充厂房,扩大生产。

除了引进新兴产业,江阴还鼓励传统企业改造升级。工改前,三房巷集团原有地块上4个纺织类小厂占地639亩,亩均税收仅11万元。通过腾退低效用地,新上项目腾笼换鸟,亩均税收达到110万元,翻了近十倍。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近年来,江阴市涌现出众多“青松型”企业。“它们加大技改投入、强化智改数转,加快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持续不断地迭代升级,争当专精特新小巨人,争做行业隐形冠军。”江阴市工信局副局长庞远超说。

江阴市长泾镇有一家印染企业叫全益纺织,是长泾印染集聚区建成后第一个入园企业。新设备采用后,几乎看不出它原来是一家印染企业。升级后,企业能耗下降20%、污染排放下降50%、生产效率提升40%。

扬子江造船厂,从拆船、修船到造船,从供应低层次的驳船到生产高附加值的集装箱船、乃至LNG船,一直迎着市场奔跑,目前手持订单价值超220亿美元,生产任务排到了2028年,是国内净利润最高的船厂。扬子江造船厂负责人曾言:“只要大海不干,就有造船需求,就有船舶工业发展!”

海澜集团负责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天天想转行,永远做外行”。近年来,以海澜、远景、双良等为代表的江阴名企没有随意更换赛道、盲目玩跨界,虽然也有多元化布局,但各自的主业没有松懈,反而越做越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经济环境的波动,江阴企业家始终保持着一份专注心和自信心。2024年,江阴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二连冠”,GDP也历史性站上了5000亿新台阶。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江阴企业家群体的共同奋斗。

四年多来,江阴全市企业总数净增1.5万家、突破9.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净增800余家、达到2700家。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增长1.5倍,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338家、增长8.45倍,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创造了50多个全球首创、世界第一。

兴澄特钢成为全球特钢行业首家“灯塔工厂”,海澜之家入围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长电科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盛合晶微入围全球独角兽……奋进中的它们正不断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放眼江阴,奔腾的千军万马正迸发出大力转型的千姿万态。

长电科技生产车间。江阴市委宣传部供图

营商环境深入人心

新兴产业项目落地与腾退旧产能顺畅衔接,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江阴高新区经过一年多时间腾地约1500亩,建设了江阴微电子产业园。落户园区的江苏首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端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从首次洽谈到签约落地,该公司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我们在签约当年就完成了项目注册备案、环评能评、拿地开工、主体结构封顶等。如果进程不顺利,影响了项目进展,将失去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江苏首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继刚是一位海归博士,此前在国际领先的半导体设备企业工作十余年。回国后,他与创业伙伴一起,花了近8个月时间,考察了全国18座城市,最终被江阴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行政效率所吸引,选择落户在江阴。

观察苏南城市,它们凭借早期的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开放意识深入人心,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懂得恪守边界,专注于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了政企双向奔赴,相互赋能。

民营企业一直是江阴经济的中流砥柱。这些年,江阴市政府与企业互动过程中,积极转变职能,立足“企业管好围墙内的事,政府解决围墙外的事”,逐步完成了从“重指令”到“强服务”的变革。

“这几年,江阴一直在全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平等对待的法治环境、导向鲜明的政策环境、朝气蓬勃的创新环境、亲而又清的政商环境,江阴营商环境排名快速攀升。”时平说,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包括贝卡尔特、阿法拉伐、安姆科、蒙特、APG集团等众多欧美外资企业总部董事长、CEO甚至董事会全体成员到访江阴。

位于江阴市临江路28号的一栋小楼,北临长江,背倚鹅山,这里是当地环境最好的一块地方,江阴市政府却把它留给了江阴市企业家协会。

“这里是本地企业的家,大家可以一边喝茶聊天,一边向政府部门沟通务实需求。当有外地企业来江阴考察时,这里也成为外地客商观察本地营商环境的一扇窗口。”江阴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刘文红说,江阴“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性格培育了江阴“重实干、创一流、讲诚信、乐奉献”的企业家精神。

最近去过江阴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变化,尤其这几年,江阴每天都在发生着悄然而深刻的变化。这背后,江阴本土企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企业家成为这座城市精神最生动的践行者。

在日前举办的江阴市企业家年会上,许峰现场寄语全市企业家要做到“四个心”:面对经济波动,多一份笑看风云的自信心;面对转型阵痛,多一份坚忍蓄势的专注心;面对科技变革,多一份追风赶月的进取心;面对社会关切,多一份饮水思源的责任心。

蓄势待发的江阴,经过全域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正在向有限的土地博效益,未来发展潜力远不止5000亿。

(原标题为《进阶5000亿,凭什么是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