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奇葩的 " 商机 " 被人发掘出来——出让早高峰期间的上海地铁座位,开价 5 元。当事人周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上班族,目前已给一名乘客两次有偿占座。上海地铁回应称,不支持类似行为。

周先生称,他一般早上在 16 号线滴水湖至龙阳路方向第二站临港大道上车,在惠南站或新场站下车。这两站的乘客一般是最多的,需要座位的人提前支付 5 元,和他约定好站点及车厢,到站他就会让座给对方,5 元正好覆盖自己的车费。

这算什么商机?地铁座位是公共资源,乘客有什么权利转让?这位周先生的行为与活跃在各大景区、博物馆门口的黄牛又有什么区别?都是提前占坑,然后再倒卖出去, 自己从中赚一笔类似中介费的差价。只不过,地铁座位因为价值本身的局限性,收得少一点而已。可是与博物馆的门票相比,地铁的座位资源涉及更基础的公共服务,更广泛的公共利益,影响却更大了。

5 元钱不多,但对地铁正常秩序的破坏,对公序良俗的污染作用不容小视。座位本是流动的休憩资源,不是买了票就一定得有座位,也不是坐上了座位就有支配权的。大家默认的规则是先到先得,使用权随人流转,你起身离开了,这个座位就不属于你了;有特殊需要的,比如老人、孕妇、残疾人、儿童,身体不舒服的,优先给予照顾。一旦座位成了可以变现的资源,就可能被圈走,成了一小部分人的特殊权利。5 块钱不多,但是对那些乘坐站点比较多的乘客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种风气如果不禁止,将大幅抬高出行成本,侵占社会资源,破坏社会在地铁上高强度投入以平抑出行成本的努力。

目前来看,转卖座位还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但从周先生的帖子在网上引发的热议程度以及一些网友的跟评情况看,的确有不少人被所谓的商机撩动,打起了类似的算盘。不能排除该行为被模仿抄袭、蔓延开来的可能,现在是人占座,发展下去就可能变成包占座;现在还只是一时兴起的偶发行为,发展下去完全可能成为职业行为。地铁可以,那么图书馆的座位是不是也可以?推而广之,是不是一切公共资源都可以被霸占然后待价而沽?

出售地铁座位,目前在成交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先在网上发帖,寻找下家,但不能排除今后会有更便捷、更隐蔽的交易方式出现。这几年,黄牛从一个行业转战另一个行业,不断挑战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试图将一些不公平的分配方式强加到公众头上,社会也一直在持续打击,有些领域得到很好的遏止,有些则效果不彰,还在进一步努力的过程中。不要小看黄牛党钻空子的能力,也不要小看他们的决心,地铁方面应该尽快出台相关办法,堵上漏洞。

一线城市地铁早晚高峰本就一座难求,如果地铁座位黄牛党大量出现,那么本已紧张的座位资源只会更紧张,大家都会成为受害者,谁又得了便宜?

一个一线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早晚高峰期地铁拥挤是常态,化解这种供需上的紧张状况还需综合研究施策。现阶段,能坐上车,能回家是最重要的刚需,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秩序更显重要,任何破坏这种基本秩序的行为都不应该被鼓励。